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,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,到201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.3万亿美元。对此,记者采访了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。
记者:“十五”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。您预测一下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。
牟新生:是的。“十五”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。5年间,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5.1%%,进口年均增长24%%,比“九五”时期分别高出14.2和12.7个百分点,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。特别是“十五”后期,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,位列世界第3大贸易国。2005年,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4221亿美元,比2000年增加9478亿美元,增长近2倍。根据我国外贸的发展现状,到201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.3万亿美元,是可以预见的。
记者:众所周知,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,但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却不多,今后我们如何突破“品牌小国”的地位?
牟新生: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对外贸易将由数量增加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。一方面我们要看到,当前我国外贸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,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较低,进口以关键零部件、设备以及能源等矿产资源为主,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;企业出口的自主品牌比重偏低,缺乏核心技术,品牌的附加值较低,是品牌的小国。
另一方面,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正在加快,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,并迅速成长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制造及出口基地。2005年,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948亿美元,增长4.9倍,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31.7%%,提升7.9个百分点。同时,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,2005年,电脑、家用电器、集成电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的“拳头”产品,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口贸易总额的56%%。汽车产业经受住了加入WTO的考验,汽车出口108万辆,增长46.6倍;汽车零件出口66亿美元,增长4.9倍。
记者:“十一五”规划期间,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是什么?
牟新生:可以说,“十一五”规划期间,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。国内外经济持续看好为外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国际产业向我国继续转移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外贸规模,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,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,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,有利于我国进出口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。
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拓展我国外贸的发展空间,随着我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安排的逐步实施、与香港和澳门的CEPA作用进一步增强,这些都将进一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,加快外贸增长的步伐。
记者: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,具体措施有哪些?
牟新生:科学发展观将推动我国外贸运行质量的提高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我国将采取措施,转变外贸增长方式,控制高污染、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出口与加工贸易,同时大力引进与吸收先进生产技术,利用技术扩散效应,加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国内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,提高外贸发展的运行质量和水平。
同时也要关注我国出口增长面临国际市场趋向相对饱和的压力,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使我国受害加大。此外,知识产权将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制约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海关将加强“大通关”制度和电子口岸建设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、健全我国进出口预警监测系统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、始终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、营造良好进出口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,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出应有贡献。